首页 党建头条 党建要闻 公示公告 党建工作 干部工作 公务员工作 人才工作 自身建设 远程教育 资料下载 政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基层党建:群众身边那盏最明亮的灯
2022-12-01 09:22    来源:宁夏日报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2-12-01 09:2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我区各地着眼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工程为总抓手,坚持人往基层走、资金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凝心聚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党建促城市社区治理,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4.jpg

  兰光村警务室民警教村民使用灭火器。

  贺兰县:“村村享”平台让乡村治理更智慧

  “有了这个乡村治理信息化平台,村民反映情况就多了一个渠道。”11月22日,贺兰县洪广镇北庙村村民崔佃龙告诉记者,他家土地确权面积少了1.6亩,向村里网格员申向春反映了情况,希望能得到解决。

  申向春了解情况后,便将崔佃龙的问题上报到洪广镇乡村治理信息化平台,经过调度员分流督办,镇综治中心与北庙村村委会、村监会现场核实后,为崔佃龙重新进行土地确权,并立即补发了土地流转费。

  通过乡村治理信息化平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是贺兰县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贺兰县深化“党建+乡村治理”有效途径和载体,划分镇、村(社区)、网格三级网格,以各村(社区)党支部为责任主体,推进网格化乡村治理建设。依托综治中心与乡村治理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一网统管”,打通镇村两级信息共建共享渠道,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网格化、便民化服务。

  “我们村推行党建引领‘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力量由散到统、环境面貌由乱到净、生活品质由低到高,有效实现了乡村有变化、群众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广荣村村党支部书记蒙智明说。

  “店里灭火器我不会用,警察同志能教教我不?”立岗镇兰光村村民马学林来到兰光村警务室,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今年6月,贺兰县公安局立岗派出所在兰光村成立了警务室,把警务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用村民的话说“村里有了警务室,睡觉都踏实”。

  “自从辅警进驻村警务室后,不仅可以为本村村民提供业务流程和法律咨询,还提供代办公安业务服务,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立岗派出所所长马伏军介绍,兰光村警务室利用“警格+网格”融合,通过密织防范网络,筑牢平安防线,实现了兰星村、清水村、先进村三个村居刑事案件零发案。

  贺兰县积极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建成由综治、司法、乡贤等多方力量参与的专业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打造立岗镇马建才调解室、南梁台子石榴籽调解室、金贵镇老段调解室等5个品牌调解室,在全县25个村(社区)打造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我们将加快完善智慧乡村治理体系,整合乡镇党建、综治、政务服务、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信息资源,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到2023年,‘村村享’平台推广应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贺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4.jpg

  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办事处南苑社区“爱心饭桌”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吴忠市: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我们按照1个网格1名专职网格员,1名社区民警,2到3名兼职网格员,10到15名楼栋长、单元长的标准充实网格工作力量。”11月21日,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利宁社区党委书记马静说,通过推行街道(镇)党员干部包联网格、社区“两委”干部包抓网格、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网格机制,进一步推动资源力量向网格集聚。

  近年来,吴忠市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突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用有温度的党建“绣花针”穿起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给居民群众带来幸福。

  该市通过整合公益性岗位、专项招聘等方式,补充570名专职网格员,每月按照1750元至1840元落实工作补贴,激励网格员在为民服务一线担当作为。对照每个网格300户至500户的标准,将网格细化为785个,同步组建161个网格党支部、534个网格党小组,形成“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居民身边。

  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综治中心,一块由10余个小屏幕组成的大屏幕引人注目。作为该区社会治理的“大脑中枢”,各重点区域的实时情况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出现突发事件,指挥部可立即进行整体调度。红寺堡区创新“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一体运行,是吴忠市对各类网格进行“多网合一”,实现一网统管、一网全兜的缩影。

  今年盐池县盐州路街道办事处将“红色物业”与“五治融合”有机结合,新建嘉林苑、清秀苑、福民小区3个红色服务驿站,改造提升盐州翰府、富春山居、龙辰苑3个党群服务站,择优选配单元长507名、楼栋长334名,推进资源集聚、力量整合、机制协同,将服务推进到群众家门口。

  “过去由于我们小区管辖区域人员结构复杂,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小区脏乱差。有了网格员,就像给每户配了一个‘红管家’,解决了许多问题。”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办事处汉源社区居民王玉珍说。该社区通过将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排查、疫情防控、专题讲座等服务纳入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红色动力”。

  各社区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协商议事、评议监督等工作机制;社区“两委”成员每月下沉网格工作不少于15天,每2个月组织召开一次网格民情恳谈会、协商议事会,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吴忠市在社区治理中坚持社区网格员常态在网格中巡查,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置问题诉求,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先后解决下水管道破损、单元门损坏、绿化树遮光等居民烦心事2100多件。

  工人在维修水韵名都小区27号楼1单元的暖气主管道。 

  惠农区:激活社区治理“红色细胞”

  近日,石嘴山市惠农区园艺镇水韵名都小区27号楼1单元的暖气主管道漏水,让住户犯了愁,“没有办法供暖,有的住户家里被淹了,这事到底是物业管还是社区管?”

  “通知住户和物业,咱们坐下来一起商量对策。”水韵名都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倩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共同协商。

  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最终敲定了维修方案,所有住户共同摊钱,由物业推荐维修队修理,至此,暖气主管道漏水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天气越来越冷,供暖的问题是大事,我们在中间调解,让大家把话说开,既让住户心里没有了怨气,也能尽快解决问题,一举两得。”张倩说。

  为有效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水韵名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搭建基层红色平台,把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同时,通过“红色物业”联席会,居民与社区、物业相互沟通建立平台,解决了居民难点疑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

  今年以来,惠农区发挥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把方向、作决策、统资源、强服务的能力,使党建工作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走访,听取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意见建议,发动居民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为开展协商自治奠定基础。探索“党建+网格+物业”模式,将党员和物业服务人员划分到各个网格,及时收集群众诉求,迅速精准予以解决。加强与物业公司之间的联系沟通,建立社区“两委”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之间的议事协调机制,邀请物业公司参加居民自治协商活动,统筹推进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工作。

  此外,惠农区把社区工作与实际相结合,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联合共建单位共学习、共研讨、共商议、共实践,在文明创建、民生保障等工作中激励党员作表率,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能力。

4.jpg

  种植红梅杏助群众走上增收路。

  海原:基层党建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连日来,海原县史店乡田拐村万亩红梅杏基地热火朝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彦俊带着村干部和群众,正开展冬季农田建设大会战。

  “现在是用机械犁地松土,然后把树坑里的杂草锄掉,再用旋耕机把树坑旋大一些方便浇水。”在征求群众意见后,杨彦俊和村党支部计划明年仍然在红梅杏树下种植万寿菊,“提前把地拾掇好,力争明年两个产业双丰收。”

  “跟着支部干,增收看得见。”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村民田志江谈了自己的感受,这几年,支部带着群众大力发展红梅杏产业,又引进种植万寿菊,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村子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打造出万亩红梅杏基地。以“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经营,使红梅杏产业收入达到2000万元。打造了集美丽村庄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新型田园综合体。举办四届红梅杏文旅和采摘节、河道越野挑战赛、“红梅杏杯”篮球运动会等活动,吸引游客数万人次。带动村里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特色小吃等收入达500余万元。“今年文旅节开幕刚1个小时,我就卖出去260箱红梅杏,收入1.56万元。”村民高进梅说。

  田拐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配5名党员进入班子开展工作,平均年龄41岁,大专及以上学历4人,实现“两委”班子年龄结构优化、学历结构提升。同时,作为致富带头人的杨彦俊,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并利用自己的养殖、防疫、饲草种植等技术,示范培训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养牛1280头,牛产业年收入200余万元。深谙餐饮业的村委会副主任田志福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培育农家乐7家,其中3家被评定为中卫市三星级农家乐。

  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下,一个村容整洁靓丽、群众持续增收、乡风文明和谐的田拐村“破茧而出”。该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海原县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进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全县114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6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120个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

  全县培育村党组织带头人345人、致富带头人1677名。设立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担保基金1000万元,撬动银行贷款1亿元,发放信贷资金6330万元,支持致富带头人带动近4.8万名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全县148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累计收益1.17亿元,经营收益超10万元的村127个。

  蒋河村:村级事务同商共建蹚出助农增收路

  11月24日,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牛场的350头西门塔尔肉牛,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

  “起来,吃料了!”饲养员李文孝大声吆喝。他驾驶草料车,沿着水泥台由南向北缓慢行驶,麦草、油渣、青贮混合饲料,从出料口划过一道弧线,精准落入槽中。

  “看这毛皮锃亮锃亮的。”看着一头头红白相间、膘肥体壮的肉牛争先恐后挤向槽前进食,李文孝喜笑颜开。李文孝是蒋河村脱贫户,子女们成家后,他和妻子王凤琴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来到牛场工作。

  “说起来还要感谢村党支部。土地流转费加上工资,我们一年可以收入9万元。”在牛场,李文孝负责配料、添料,妻子负责管理。

  这几年,蒋河村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村级事务“五要”工作法,团结一心谋发展。

  “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做主,还要监督。”蒋河村党支部书记申学礼说,把村民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大家就会把村上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管。”

  蒋河村位于清水河畔,距固原市区26公里,有耕地7600亩。2018年之前,随着村里年轻人进城务工,导致2500多亩耕地无人耕种。即便种地,也是传统种法,土地产出少、效益低,村民收入低,发展缓慢。

  “村上要发展,大家都要参与,齐心协力想办法解决。”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申学礼,争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将党员和村民集中起来商议出路。经过村党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村委会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把村里土地集中到一起,连片发展种植业。

  “有些群众还担心,土地流转集中后没有事干,申书记给大家讲土地集约化耕种的好处,最后大家同意先试一试。”村民赵治强回忆,“集中种菜第一年,获得纯收入230万元,此后收入年年增长。”

  蒋河村尝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甜头,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种植基地,探索“支部+产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由企业统一耕种,土地产出从亩收入400元增加到1万元,村民可在家门口务工实现增收。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蒋河村党支部决定种植和养殖同步推进,争取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200万元发展肉牛产业,将有养殖意向的村民集中起来,聘请专家驻场指导村民学习饲养技术。3年来,村集体收入145万元,带动全村饲养肉牛2000多头。

  “现在村里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想办法、一起解决成为习惯。”今年,蒋河村又争取资金670万元,通过“一事一议”实施肉牛养殖“出户入园”项目,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村民入股分红,扩大肉牛产业规模。现在,蒋河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钱赚,人人有事干,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多元。

【编辑】:
【来源】:宁夏日报

主管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Copyright 2007 All Reserved  ICP号:宁ICP备09000133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康平路1号  邮编:750066
宁夏新闻网技术支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