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的聚光灯点亮“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全球首座全数智化乳业“灯塔工厂”正用100名员工、100万吨年产能、100亿元年产值的极致效能惊艳亮相。在这里,3D打印技术让传统铸造由“傻大黑粗”向“窈窕淑女”华丽蜕变,太阳能电池片设备问鼎全球,特种变压器嵌入“国之重器”。银川,这座地处祖国西北腹地的内陆城市,用人才的“关键变量”,撬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诠释着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
问计于企,精准提供政策供给
“没想到银川的人才政策这么给力!”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齿轮箱技术部部长张亮感慨道。作为通过优强民营企业自主推荐机制认定的高精尖缺人才,他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和人才政策的温度:“这种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的评价机制,让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这样的获得感,源于银川市“向重点产业集聚、向企业需求供给、向创新发展延伸”的政策有效供给。近年来,银川市紧扣民营经济发展需求,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产才深度融合,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精准滴灌,打造产业人才强引擎。
在“东数西算”战略机遇下,银川市出台《关于打造“算力之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配套推出《关于加大算力产业人才引育的若干措施》,从“以薪定才”补贴到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政策精准滴灌保障了“云种植”“智能车间”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这样的政策定制在这里已成了常态。优秀企业家“领航”工程、葡萄酒产业“紫琼”工程、枸杞产业“杞秀”工程等特色支持专项相继落地,形成“政策跟着产业走,需求围着人才转”的政策矩阵。
——松绑赋能,让企业当裁判员。
“人才怎么样,企业说了算!”银川市大胆改革创新,向用人主体授权。选取巨能机器人、百瑞源等8家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指导企业“一企一案”制定评价标准,并形成了在重点产业领域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评价经验做法。同步出台《向用人主体授权清单》《为人才松绑清单》,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策的精准高效供给,充分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如今,全市4家飞地研发中心落户一线城市,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小巨人”企业5家,认定高新技术、雏鹰、瞪羚企业127家,政策磁场与民营企业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
问才于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银川市立足实际,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引才育才新路径。
——全力引才强基础。
青年人才是民营企业的生力军。2023年起,银川市启动“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以城市之名向四海青年发出诚挚邀约,开启了一场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聚焦民营企业需求,银川市创新引才模式:“组团式”赴外引才、驻外办驻点引才、产业链以才引才、专项编精准引才等多样的方式,拓宽引才渠道。两年多来,足迹遍布十余座城市、百余所高校,累计吸引18.34万名青年人才来银留银发展,硕博以上学历人才引进连续三年翻番。
——柔性引才破瓶颈。
“查俊老师的‘金点子’,帮我们攻克了新能源汽车动力单元高速加工的技术难关。”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作为银川市柔性引进的“周末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副研究员查俊不仅帮助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还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
“企业缺什么人才,有什么技术难题,我们就针对性引什么人才。”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说。银川市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出台7项柔性引才举措,推行“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等人才引进机制,推动288名高校院所专家下沉企业,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形成柔性借智、协同攻关的良性循环,助力民营企业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效益。
——本土育才促跃升。
奶产业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落地、国际葡萄酒实验室共建、工业蓝宝石“博士创新站”揭牌……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涌现,源于银川市聚焦重点产业打造的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我们新认定115名工程师,培训技术骨干270人,组织181名企业家研修学习,8000余人次参加线上线下培训。”银川市数字化转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41名区内外专家资源,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和人才培育双支撑。
此外,银川市还举办民营经济专题培训,优化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领工程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民营企业入选人才占据了半壁江山,一批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问需于企,营造爱才助企良好氛围
银川市始终以人才第一资源赋能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政治引领、服务升级、金融赋能等举措,让企业和人才真切感受到“银川温度”。
——强化政治引领。
一场交心会,一场鼓劲会,一场解题会,银川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定期召开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早餐会”等交心会,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话发展、解难题、增信心。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等领域,发布4类100条城市机会清单,为优秀民营企业家提供文化旅游、机场高铁贵宾通道等16项礼遇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加强服务保障。
“我们通过人才驿站+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购房(租房)补贴+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样形式,着力打造来银找工作有‘一张床’、入企就业青年人才有‘一间房’、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有‘一套房’的全链条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人才住房2.3万余套,一大批民营企业人才享受到住房保障服务。”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长马孝民说道。
今年以来,银川市制定出台《人才发展需求及时响应快速办理机制》,打造了“来银川·才无忧”人才服务专区,精准的人才服务不仅有体验店可以直接感受,更有政策机制全链条保障,让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可评价、有温度。
——优化金融供给。
“500万元的‘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有效缓解了我们在新产品研发和项目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紧张问题。”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
银川市以金融创新破解民企融资难题,通过政府+担保公司+银行的财金协同创新机制和“增信+风险分担”的债权融资机制,创新设立“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助力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重结晶碳化硅粉制备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同时,还精准开发“宁商贷”“小本贷”“牧业贷”等差异化、特色化信贷产品,今年以来已为85家民营企业“输血”78.84亿元,以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解难。